全国24小时咨询热线

13964768268

成功案例
成功案例

水泥去产能是个“伪命题”

时间: 2023-12-15 13:45:20 |   作者: 成功案例

  在混凝土业界,依靠高强度等级水泥配制高强度混凝土的历史已结束了,凭借现代外加剂技术,32.5强度等级的水泥,也可以配制出高强度的C50混凝土。国外的混凝土建筑能够正常的使用100年依然坚固如初,并不仅是因为使用高强度等级水泥的结果,反观国内的建筑工程质量,大量使用42.5等级甚至更高强度等级的水泥建成的工程,却屡屡暴露出严重的工程质量上的问题,甚至有人为此付出了生命。不知道是谁考证过发达国家水泥标准中没有32.5强度等级的水泥?按照西方发达国家里的人们的观念,砌筑一个家庭游泳池也要使用高强度等级的水泥的话,不仅是严重的资源浪费,也和西方国家的人们倡导的低碳环保理念相悖吧!混凝土专家告诉我们,对于现代混凝土,水泥的标称强度已不再重要了。发达国家都在为水泥行业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消化工业废弃物而努力创造条件,而我们偏偏要取消32.5强度等级的水泥,这不是与我们倡导的节能减排背道而驰吗?

  所以,个人觉得:1.化解水泥产能过剩应该是减少熟料产能;2.在标准制定方面,判定优质熟料质量的标准不能像现在的标准仅限于一些理化指标,还应当包含其能耗指标和排放指标,即所谓的绿色指标;3.32.5强度等级的水泥不但不能取消,反而还应该丰富其内容和指标,突出其性能和相应的环保指标,更加有助于企业消化和处置更多的工业废弃物,同时方便民众在选择水泥产品时,有更为理性的判断。

  在当下,我国地域性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东西部差距很大。各地区对水泥的需求也不相同,相对来说水泥市场情况也不一样。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水泥的需求相对也比较少。尤其是在广大西部的偏远山区,建设超过当地需求的大型生产线可能是不恰当的。因为水泥产品不同于钢铁、玻璃、陶瓷等日常建材产品,一般只有三个月的保质期,不能长期储存,还受运输价格的限制,决定了产品营销售卖辐射面有限。因此在不发达地区建设日产2500熟料生产线有其合理性和经济性。不会对当地生态环境能够造成更大的影响,也不会给当地不发达的道路交互与通行带来压力。那些呼吁取消2500及以下的生产线的人,不过是某些大企业的代言人,没有社会责任感。

  水泥行业是个高能耗、高排放的行业,水泥产业的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的5%,而我国水泥产能又占到全球的60%以上,节能减排不仅是全球倡导的环保理念,也是我国水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所以,进一步提升对水泥行业的能耗、排放标准正逢其时,同时加大力度,鼓励企业协同地方处置工业废物和生活泥垃圾也是恰逢其时。化解水泥产能过剩,决不能背离节能减排的原则,相反应该借此机遇大力推行和倡导发展低碳环保水泥事业的绿色健康理念。作为国有大型水泥企业,应当成为发展绿色水泥事业的倡导者和先行者,担负起我们国家发展绿色水泥事业的历史使命。

  同时还要特别要强调的是,当下我国在行业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长期以来依赖于各级部门行政手段来管理,无论是在哪个行业,事实上了即管不好,也管不了。是怎么回事呢?我认为是缺乏法律制度和法治精神,行业管理是应该由“管”转向“治”的时候了,而治的手段和强大力量就是法治。我国应该在规范行业管理,加强企业自律、合法依法经营等行为方面继续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和法规外,还应该在反倾销、反垄断方面立法,用法治手段坚决禁止和打击恶意扰乱市场秩序、破坏市场准则的行为。依法治理各行业从环评、审批、建设、到生产、经营等所有的环节的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对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的追究不能只追究单位或部门的责任,关键是要追究个人的法律责任。

  我国水泥行业确实陷入了很大的困局,但也未必是很坏的事,至少引起了我们的反思,希望更多的同行从我国国情出发,从我国水泥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出发进行理性的思考。在发展过程中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是有必要的,但是我们借鉴的目的不仅要学习别人的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更应该学习发达国家的行业管理和行业发展的先进理念。事实上,中国水泥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有人喜欢拿数据作比较,在行业管理、行业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和行动上,我们能跟人家比较吗?如果能,就不会有今天的乱局。(本文作者:川东水泥 李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