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4小时咨询热线

13964768268

成功案例
成功案例

当代钱学森潘锦功:拒绝美国2000万年薪这东西只能留给中国!

时间: 2024-01-04 15:26:38 |   作者: 成功案例

  像当年钱学森一样,2011年潘锦功冲破层层阻力,带着他的“黑科技”神技和34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9项),毅然回到祖国。

  “谁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人类;谁控制了货币,就控制了全球经济。”

  发电玻璃,就是一种革命性的新能源材料,它能有效地解决人类能源枯竭的问题,直接颠覆能源历史!

  一块1.92平方米的这种玻璃,每年可以发电260-270度,仅仅四块发电玻璃就足以满足一个家庭一整年的电量需求,并且其生命长达30年,而且不需要过多的维护,生产一块“发电玻璃”仅需55秒钟;若是有三四千块这种玻璃,其产生的电量,相当于一口普通油井一整年产的油所能转化的电量。

  目前,中国共有400亿平方米建筑,如果其中的10%用这种“发电玻璃”,那就等于建设了3个三峡水电站,最为关键的是,这可是完全环保的清洁能源,可以至少减排5000万吨二氧化碳。

  无怪乎美国国会将这项技术视之为“关系到美国未来国家能源安全”,他们曾经不惜花费2000万美金挽留潘锦功,印度政府则愿意出1亿美元买断这项技术。

  然而,潘锦功却说:“这些技术专利是属于中国的,它可以为全世界带来福利,但它必须是从中国走出去的。”

  潘锦功祖籍成都,1972年生于杭州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父母没有给他富裕的生活,却给他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从小他就对知识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家里的书籍也成了他的精神食粮,尤其是钱学森、钱三强等爱国科学家的故事深深地感动和吸引了他,久而久之,潘锦功小小年纪就立下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人生志向,他希望长大以后能像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一样报效自己的国家。

  1992年一直品学兼优的潘锦功不负厚望,实现了他的科学梦,被成都中国电子科技大学录取。当时别人都热衷于报考计算机等热门专业,他却选择了别人望而却步的化学专业。在他看来,化学世界里变幻莫测,奇妙无比。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四年的大学生活让他的化学、光电材料、化学材料和化学实验等方面的知识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大学毕业之后,作为当时化学领域的高才生,他进入了大庆油田工作。石油作为传统的不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总有一天会枯竭,而中国却是一个极度缺油的国家,于是他萌发了寻找新能源的想法。他决定效仿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出国深造,继续攀登科学的高峰,等到学成之后再回到祖国报效国家。

  1996年在阴差阳错之下,他得到了一个前往美国新泽西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的名额。

  发电玻璃是美国最早提出这一想法的。潘锦功首次接触到“发光玻璃概念”是在新泽西州大学期间,当时学校将这一个项目划分为几个研究组,潘锦功被分配到了薄膜电池的研究组,这个组看起来前景并不光明,但他并没有抱怨,反而觉得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和第一手数据,他如饥似渴地投入到学习和实验之中,不分昼夜地地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进行科学试验,随着在技术领域的不断探索,一个又一个新奇的变化出现在他的眼前。

  通过实验,他发现碲化镉是一种既廉价又环保的材料,尽管具有一定的毒性,但毒性非常低。与单位煤炭产生的镉排放相比,单位碲化镉的排放量仅为0.3克,由此第一个提出了碲化镉薄膜材料新的解析方法,并以此作为发电玻璃材料的理论构想,他将此构想整理成论文发表。虽然业内权威并不认同他的构想,甚至认为他是个傻子,是在瞎折腾,但这一想法还是引起了美国有关方面的注意。

  这个想法听起来很简单,但实现起来却十分艰难。潘锦功不信邪,他坚信碲化镉的发展潜力。

  于是,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成立了美国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研究中心,他任常务副组长。在他一次次的失败中,研究逐渐取得了进展。碲化镉是一种半导体材料,当它被均匀地涂覆在玻璃上时,原本是绝缘体的玻璃就能够导电了,而且碲化镉太阳能电池展现了出色的光电转化效率,能够达到18%的水平。在特定环境下,还可以提升至32%的转化效率。

  更令人惊奇的是,这种涂层只会增加玻璃的厚度4微米,并且不会影响玻璃的透光性能。

  2006年,为了验证实际效果,潘锦功在美国的一个小村庄中将自己的发电玻璃来安装,最后他发现,得到的电量,可以让12户家庭使用。

  这时,美国人才深觉潘锦功的不一般,将他的研究成果写入了美国大学教材。潘锦功团队的碲化镉研究也被美国国会确定为国家战略技术,严禁外泄。

  美国对他十分“重视”,重视他的研究并处处给予方便,就在得知发电玻璃技术即将成熟时,美国公司给他送来了百万美金年薪,还有一家独立的实验室,原以为给潘锦功这些好处,这项先进且重要的技术就是囊中之物。出乎意料,潘锦功说这些他都不要。

  2009年,他回成都参加了世界能源大会和新能源展会,作了一场关于碲化镉技术的学术报告。

  会议期间,他深刻认识到祖国在新能源领域的不足之处,也看到了回国创业的广阔前景。这次大会激发了他回国的想法,他决心将自己在碲化镉太阳能研究方面的专业相关知识和经验带回祖国,为中国的新能源发展尽一份力量。

  我们这一代人,读书的时候是免费的,工作的时候是包分配的,我们成长的每一步,都是国家给了我们支持。所以特别希望国家强大,希望我们的技术力量,可成为国家强大过程中的涓涓细流。

  回到美国后,他向美国当局提出申请,要求携带自己的专利回国。这一正当要求,却遭到了美国的全面阻止。甚至在他过海关的时候,还将他拦了下来,理由是他“携带有美国机密情报”。

  一招不成,美国人又打起感情牌,他们请一群他在美国结识的朋友和合作伙伴出面做工作,2010年,潘锦功正在美国进行与玻璃发电技术相关的合作研究,一家知名科技公司又向他伸出了橄榄枝,提出邀请他加入他们的团队,并且给予了他惊人的年薪,高达2000万美金(约相当于1.4亿人民币)。接着,美国人又抛出更大诱饵,他们还承诺为潘锦功和家人办理绿卡手续,但潘锦功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所有优惠政策,铁了心要回国。

  这下美国人失去了耐心,终于翻脸了,他们咬牙切齿道:“当年我们放走了一个钱学森,绝不能再放走第二个!”

  软的不行来硬的。他们给他安排了保镖,24小时不离左右,名为保护,实际是监视和软禁。他所经历的一切,和钱学森所经历的极为相似,同样是百般阻碍,同样是不为所动,于是有人说,这是又一个“钱学森”,即使自身难保,仍要回国报效。

  2011年潘锦功辞去了美国的工作,一如当年的钱学森,再次毅然决定带着研制的核心技术回国。

  就在他准备登机时,他发现有人在跟踪自己,企图在机场阻止他回国。他灵机一动,突然大声说话,制造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场面,吸引了周围人的注意力。这一举动使得跟踪者感到困惑和不知所措,无法继续追踪,无奈地只能放弃。

  回到祖国后,他就扎根城都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做出这样的选择,因为这里是他的祖籍,也是母校所在地,他念着这份情,同时,四川有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能够辐到西南五省,市场巨大,覆盖人群相当于整个欧洲,更重要的是,雅安石棉县有全国首个独立的碲矿床,能满足他的研究和生产所需要的碲资源。

  在成都,他创立了自己的太阳能科技公司,并亲自担任董事长兼科研人员,他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研发出世界上第一块真正实用的“发电玻璃”。

  为了让这块神奇的玻璃能真正问世,创业近七年潘锦功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刚回国时,潘锦功的“发电玻璃”技术并不成熟,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科研。前期光是购买科研设备,就几乎花光了他的所有的积蓄。为了科研能够继续下去,他只有融资这一条路可选。由于他的研究项目是新生的高科技项目,颠覆了人们的认知,很多人对它并不了解。潘锦功不断奔波,四处奔走,不厌其烦地介绍这个“黑科技”的无限前景,即使付出了如此努力,他依然遭遇到了多次拒绝。

  面对困难和挫折,潘锦功仍然坚持不懈,坚信自己的研究项目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价值。

  为了获得注资,一向滴酒不沾他,在饭桌上端起白酒,一杯杯敬酒。他可以低头,可以不要尊严,因为这颗心里有中华,这点折辱算什么?他多少苦痛都吞的下!

  在吃了无数的闭门羹后,好不容易融资成功。然而他还是没成功,2013年,公司资金链彻底断裂;2014年,团队分崩离析;2015年,仅剩的几个人,又被人高价挖墙脚……

  潘锦功这条路之难,声声泪水,步步血印,可他无论如何都不能停下。多少个夜里他因压力想放声大哭,又在多少个白天他强行唤醒自己:“只要我心中一直有希望,我就相信,在未来一定能实现发电玻璃的梦想!”

  在潘景功事业与科研陷入双重低谷时,美国很多参议院领袖及一些行业科研人员来到中国,表示欢迎潘锦功重回美国,并承诺在那里会提供给他优渥的生活条件和研究条件,现实的打击让潘锦功一度动摇。但他想起了自己最初的梦想,想起曾经斩钉截铁地选择和立志报效祖国的信念。为此他再次拒绝了美国抛来的橄榄枝,咬牙坚持继续留在国内奋斗。

  最艰难的时候,国家拉了他一把,四川省的2600多万资金到了,成都市的2000万资金到了。

  皇天不负有心人,历经无数个日夜的努力。2017年潘锦功团队终于突破研究瓶颈,“发电玻璃”这项技术终于成功用于实际。

  这一年,天上的云散开了,阳光洒满了一面“镜子”:潘锦功和他的团队,成功生产出了全世界最大单体面积的碲化镉“发电玻璃”!

  与风能、太阳能电板发电,和传统的煤、石油等化石能源相比,这种“发电玻璃”发电量更强 成本更低,无论晴天雨天都能有效转化太阳能,拥有不竭动力而且十分坚硬,如果能成功研究出可以量产的“发电玻璃”,对民生、经济甚至军事都会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这条消息传到美国之后,许多美国专家捶胸顿足,悔不当初,早知道如此,当初就不该放走他!

  2018年全国双创活动周开幕式的主会场,在成都菁蓉汇7号楼的右侧外立面有一面黑色的玻璃幕墙,面积约有30平米。这并不是普通的玻璃幕墙,而是由约14块碲化镉太阳能“发电玻璃”组成的,而这种黑科技的“发电玻璃”,正是诞生于由潘锦功担任总经理的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

  成都中建材总经理助理蒋猛表示,这块“发电玻璃”通过光电转化产生电能,有光就能发电。1.92平方米对应的装机功率是250瓦,弱光下的转换效率也能达到13%。这个转化率虽然弱于晶硅太阳能电池,但比世界上其他的“发电玻璃”效果更稳定,尺寸更大转化效率更加高。而生产一块这样的单片面积1.92平方米(目前国际上最大的仅有0. 72平方米)、重30公斤的单片玻璃只需要55秒。

  据初步估算,如果将全球的建筑物中的玻璃全部改为“发电玻璃”,就能节约全球40%的电量。

  目前我国有400亿平方米的建筑物,就算只改造其中的十分之一,也相当于建造了3个三峡水电站,每年节约的资源堪称天文数字。

  “发电玻璃”的承载能力也非常强,它甚至还能被铺在路面上。日后一旦与电动汽车的移动充电技术相接,那么这样的路面就可以每时每刻用作移动充电站,甚至还可以将汽车玻璃改造成“发电玻璃”直接为汽车提供能源,这无疑会推动电动汽车的使用,减少燃油汽车的使用。

  除了以上这些作用之外,“发电玻璃”还能用于军事,因为携带方便,使用简单,因此“发电玻璃”很适合野外用电使用。在野外时只需要带上一小块玻璃,就能够保障军区通讯基站的用电需求。

  蒋猛还表示,这种“发电玻璃”成本低、能耗小、无污染,生命周期30年,是可以替代砖头普通建筑幕墙等的绿色可回收可发电的建筑材料。这无疑为大规模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样看来不负自己的潘锦功果然不负多年的努力,真正的完成了自己当初的创业梦想。不仅为国家提供了长期稳定又可靠的能源供给,甚至还推动了建材行业和玻璃行业的转型升级。

  2018年,在国家支持下,潘锦功团队建成了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上第一条100兆瓦碲化镉发电玻璃生产线,破天荒打破了国外企业在这样的领域的10年垄断!

  印度对这个技术垂涎三尺,直接带着1个亿美元跑来说要买,潘锦功摇头拒绝,不好意思,这东西只能留给中国!

  2019年1月,潘锦功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第二届“杰出工程师奖”颁奖典礼。

  2019年9月,第三届全国双创周期间,潘锦功携世界第一块大单体面积碲化镉“发电玻璃”赴京参展,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重大工程包”,专项支持1.59亿元。其团队研制的项目也被纳入事关振兴国家核心竞争力重大高科技项目行列。

  自2011年回国创业,潘锦功带领团队先后完成了34项国家专利申请,其中有发明专利19项。

  2021年,国家最高领导人,参观“十三五”科技成果展,高度肯定碲化镉发电玻璃!

  今年4月,以潘锦功博士为领军人物的成都中建材碲化镉发电玻璃,获得了有“中国科技领域奥斯卡奖”之称的第七届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成为玻璃领域唯一获奖项目。

  现如今,我国已铺开多条发电玻璃生产线,生产的产品不仅承包了福特汽车在全球的159个厂房屋顶和墙壁的改造,还出口到日本、法国、西班牙等发达国家。作为光伏领域异军突起的“黑科技”,发电玻璃前景无限光明,让我国在绿色能源技术领域上达到了领先全世界的地步!

  据报道,这项技术的成功应用,已经为他所在的企业创造了超过1200亿元的利润,使潘锦功成为中国创新创业领域的标志性人物之一。

  潘锦功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承诺。他的身上展现了中国科学技术创新的活力和力量,同时也承载着一位科学家对社会的责任和使命。

  潘锦功的传奇经历不单单是一位科学家的个人事迹,更是中国科学技术事业中独特而鼓舞人心的传奇故事。

  当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也许有不人会选择保全自己的个人利益。然而总有那么一些人,永远将国家的至高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前,“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正是因为有无数像钱学森、潘锦功这般不慕名利、一心报效祖国的科学家,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的祖国才能越来越繁荣昌盛。

  黄河奔腾了5000多年,中华民族也传承了5000多年,而撑起这5000多年里中国人脊梁的正是这一个个“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勇士,他们是过去的钱学森,也是如今的潘锦,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付出,共同铸就了中国最为坚挺的脊梁。